一项由美国非营利组织 Common Sense Media 与芝加哥大学 NORC 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的最新调研显示,AI交流应用正快速渗透美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。数据显示,72%的13至17岁青少年表示曾使用过这类产品,其中有超过一半(52%)为常规用户,13%每天使用,21%每周使用数次。
调研于2025年4月至5月进行,样本涵盖1060名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青少年。报告表示,AI交流应用(AI companions)特指那些专为进行更个性化、情感化对话而设计的聊天机器人系统,例如 Replika、Character.AI 等,也包括部分用户出于私人对话目的而使用的通用AI聊天工具,如 ChatGPT 或 Claude。这些应用不同于语音助手、图像生成器或作业帮手,核心功能在于模拟人际交流,满足情感投射、社交练习、虚拟陪伴等需求。
尽管使用频率广泛,但在产品认知上,青少年的态度并不一致。46%的受访者将其视为“工具或程序”,而33%更倾向于将其作为社交或关系交往的一种替代形式。在使用动机方面,青少年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:
娱乐体验(30%) 对AI技术的好奇(28%) 寻求建议或表达情绪(18%) 因其“随时在线、可即时对话”的便利性(17%)调查也揭示了性别之间的差异:在尚未尝试过AI交流应用的受访者中,男孩占比为31%,明显高于女孩的25%。
在信任层面,半数受访青少年(50%)表示他们并不信任AI交流应用所提供的信息。年龄越大的用户对其信任度越低:15至17岁群体中,只有20%表示信任AI的建议,而在13至14岁群体中,这一比例为27%。
尽管如此,AI交流应用仍被不少青少年视为练习现实社交技能的辅助工具。39%的受访者表示,他们曾将与AI的互动内容应用于现实场景,尤其在社交技巧(39%)、对话开场(18%)、提供建议(14%)与表达情绪(13%)等方面产生实际帮助。
关于虚拟交流是否正在取代真实人际关系的问题,调研结果释放出一定程度的正面信号。80%的使用者表示,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相处的时间多于使用AI交流应用的时间,仅6%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AI对话上花费的时间更多。
从这份调研中可以看出,AI交流应用正逐渐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用于表达自我、缓解孤独、练习社交的一种补充性手段。尽管它尚未替代真实人际关系,但其对青少年行为模式的影响正在显现。
随着使用场景的扩展与用户黏性的提升,社会对于这类技术的关注也在不断深化。这类技术的普及也引发了关于其伦理定位、使用安全与心理影响的持续关注,成为理解其社会价值与边界的重要观察维度。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